排球比赛中的“连击”是什么? 裁判如何判定与处理?
在排球比赛中,“连击”是一个常见的技术犯规,指的是一名球员在击球时,对球进行了连续两次触碰。根据排球规则,队员在完成击球后,球必须接触其他队员或地面,或者由另一名队员继续进行合法的击打动作。如果同一个队员连续两次触球,就会被判定为连击犯规。
连击的判定标准
连击犯规的判定主要依赖于裁判的观察。通常,裁判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定是否发生连击:
-
连续触碰:如果球员在一次动作中对球进行了两次接触,比如在拦网时球碰到了手指后又触及到手掌,这就会被视为连击。
-
不同部位接触:如果球在短时间内连续接触到球员身体的不同部位,比如先触碰到手臂再碰到脸部,这也可能被判定为连击。
-
非连贯动作:排球允许球员在发球和第一次击球时,球可以在手中有短暂的停留,但必须是一个连贯的动作。如果动作不连贯,也会被视为连击。
连击的例外情况**
在排球比赛中,有些情况下连击是被允许的。例如:
-
拦网后的第一次击球:在拦网后,队员可以连续两次触球来进行自我调整,这种情况不算连击。
-
球触及身体的不同部位:如果球在极短时间内触及身体的不同部位,但这些接触被认为是不可控的,比如球意外触碰到头部和肩膀,这通常也不会被视为连击。
裁判处理连击的方式
当裁判判定连击犯规时,通常会做出以下处理:
-
判罚对手得分:连击犯规后,裁判会判罚犯规方的对手获得一分。
-
交换发球权:如果犯规方是发球方,裁判会判罚发球权交换给对方。
-
示意手势:裁判通常会通过特定的手势来示意连击犯规,即一手握拳,另一手拍打手腕,这表示犯规方进行了连击。
总结
排球比赛中的“连击”是指一名球员在一次动作中连续两次触碰球的犯规行为。裁判会根据连续触碰、不同部位接触和动作的连贯性来判定连击。在特殊情况下,比如拦网后的第一次击球,连击是被允许的。犯规后,裁判会判罚对手得分或交换发球权,并通过特定手势示意犯规。了解连击的判定与处理,有助于球员在比赛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,提高比赛水平。